铁路差钱有望倒逼民间资本入场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电 题:铁路“差钱”有望倒逼民间资本入场
中新社记者 石岩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以狄更斯名著《双城记》中上述名言作比中国当下铁路等垄断行业改革现状,颇为恰切。
铁道部18日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称,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进入铁路领域”,“公平竞争、平等准入”,同时特别强调对民间资本“不单独设置附加条件”。
自去年以来,一度高歌猛进的铁路投资规模和建设速度开始放缓,铁路建设的融资困境随之频频见诸报端。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895.9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减少48.3%。与全年5000亿元的目标相比,相去甚远。
另一方面,铁路的高负债率也引起舆论警觉。数据显示,2009-2011年末,铁道部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3.06%、57.44%和60.63%,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此形势下,降低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引导其为几近于枯涸的铁路投融资“输血”,构成了铁道部发布前述意见的重要背景之一。
此外,18日发布的意见还明确提出“转变铁道部职能,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要求,加大铁路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铁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意见的发布,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据知,“新36条”的制定旨在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但因相关实施细则的缺失,发布近两年来,该意见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也正因为此,舆论对于铁道部的上述表态,表现出了“谨慎欢迎”的姿态。舆论呼吁,主动对民资释放善意的铁道部,应尽快对铁道部所发意见中“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改革方向予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与此同时,有望于近期出台的“新36条”实施细则的公布,也将从根本上划定民间资本进入铁路等垄断行业的门槛高低。
概而论之,民间资本的进入,需要的不仅是政策层面善意的释放,更是“可以预期的稳定的政策及可供操作的实施细则”,从而理顺铁路行业的管理机制和市场机制,为所有类型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唯有做到这些,才能从根本上打消民间资本“差钱儿时想到我,不差钱时踢开我”的入场顾虑。
唯此,非但铁路建设“贫血”根治有望,整个垄断行业改革的坚冰,也有望得以消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