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香港资讯

香港义工在灾区搭建“心灵驿站”

  (记者 张雅诗)男人四十,理应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却甘愿放弃一半工作时间,带领一批接一批的香港义工走进灾区,为千里之外无数破碎心灵而奔波。

  杜永政,香港小提琴家,拥有自己的管弦乐坊,旗下乐手逾百,业务包括代理名牌乐器、为学校等团体组织成立乐团;有人邀请他演出,一小时酬金动辄数千港元。

  “拉小提琴、做乐团指挥,任凭你做得再好,最多是得到别人赞许,录一些唱片,那又怎样呢?”杜永政相信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无休止地登峰造极,而是要把握机会带给别人祝福。

  他和很多香港人一样乐善好施,除了定期向慈善机构捐款,还曾举办音乐会为受灾地区筹款;2008年5月四川发生大地震后,他认定灾后心理辅导是他要走的方向。

  灾后辅导工作的序幕

  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没多久,具备专业辅导资格的杜永政跟随一个美国心理辅导协会前往灾区帮忙辅导受灾民众。首次踏足灾区,让他心灵撼动的不仅是四周满目疮痍的景象,还有他与一名小孤女相遇的情景。

  有一天,杜永政所属的辅导队伍抵达彭州市一个救援站,那里聚集了一群失去了双亲的年幼孩童,救援人员正忙于向他们分发物资。当中一个女孩,她已获分发4双鞋、6个书包,救援人员仍要把更多的塞给她。

  结果,女孩一手把物资甩开,放声大哭。原本站在一旁默默观察的杜永政随即上前慰问说:“小朋友,为何不要呢?”女孩哭着回答:“这些我有了,我不要啊!我要爸爸妈妈!”闻者心酸,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流下泪来。

  “谁都知道她父母已经不在了,我怎能给她父母呢?”回港后,杜永政的脑海不时浮现起这悲伤一幕,他不禁问自己能为这女孩,甚至其他丧亲的儿童做些什么?物质显然无法弥补孩子失去父母的伤痛,那么只能从心理方面着手,安抚他们的情绪。

  几经打听下,杜永政发现香港的慈善团体一般只会向灾区供应物资,鲜有提供心理辅导的,于是他索性自行成立慈善组织——“香港灾后心理辅导协会”。

  就这样,一次灾区探访,一个小孤女的故事,促成了香港唯一一家灾后心理辅导机构的诞生,为日后港人义工到灾区展开的连串辅导工作掀开序幕。

  成为受灾民众的挚友

  一场天灾夺走无数宝贵生命,幸存下来的人们很多要面对丧亲之痛。杜永政4年来抱着能帮多少就帮多少的信念深入灾区,与受灾民众建立深厚情谊,为他们搭建起“心灵驿站”,使他们长期绷紧的精神得以喘息舒缓。

  “我们的工作不是要令环境变好一些,而是要改变人的心态,让他们振作起来,勇敢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杜永政说,这是灾后心理辅导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香港灾后心理辅导协会成立至今,曾派员探访四川地震灾区45次、日本地震海啸灾区10次;另外还有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盈江地震、台湾风灾、泰国水灾……几乎凡是曾被天灾蹂躏过的地方,都会有香港辅导员的足迹。每一次探访,杜永政必定亲自带队。

  “我们协会成立以来,人数虽然在增长,但始终需要有专家带队,也要有好的领袖在当中带领着一班人才能团结,让工作开展得快些。我身为协会的总干事,责无旁贷。”大约十年前,杜永政分别在美国和香港修读心理学和辅导学课程,当时是为了管理旗下的音乐人,没想到今天可把知识用于救助灾区民众。

  为了腾出更多时间从事灾后辅导和培训工作,杜永政调整了自己的工作模式,减少亲自上场演奏,改为退居后方专注于管弦乐坊的管理工作。他坦言,现在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比以前少了一半有余,收入也相对减少。“我觉得钱是赚不完的,人要学会平衡”。

  杜永政强调,做心理辅导工作,不是探访一次两次便能解开受助者的心结,而是要持续定期探访,对方才会相信辅导员是真心相助。协会每去一个地方,都会培训当地人成为辅导人员,又鼓励受灾民众互相关怀,久而久之受助人成了与辅导员并肩同行的亲密战友。

  四川绵竹市遵道学校是地震后第一所重开的学校。该校的杨校长说:“杜先生不仅是我们的心理辅导员,他还是我们的老朋友。”谈起义工们如何得到受助者信任,杜永政面露欣喜之情,这可说是对他们的最佳回报。

  香港义工的突破

  好人好事,不一定人人欣赏。在一些音乐人眼中,天天泡在颓垣败瓦中接触灾民,叫做“低下”;身穿花衣美服站在舞台上演奏,接受观众的掌声赞赏,才是“高尚”。面对个别同业的嘲笑,杜永政不以为然,坚信自己选择正确。

  “如果我要无悔今生,就要把握时间去做一些能感动人或者能帮助人的工作。”杜永政在香港土生土长,家庭和学校是培养出他这份无私的助人精神的重要基地。祖父周济贫困子弟,让他们有书读、有饭吃,为他树立了良好榜样;中学时就读基督教学校,读到圣经一句“施比受更有福”,从此深深地刻在心板上。

  杜永政接受记者访问的前一天刚从四川灾区回港。他表示,现在大约四分之三的幸存者已逐渐恢复心理健康,其余尚未走出阴霾的大多数是12岁至17岁的青少年,部分人甚至出现价值观扭曲的情况,这是辅导人员将要面对的一项重大挑战。他们协会义工将继续在当地,尤其是一些偏远的村落开展工作,以应付庞大的心理需求。

  另外,他们从两年前开始主持绵竹市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心灵驿站”,通过电波使当地更多民众获得心理健康知识。这节目大受欢迎,去年夺得国家广播大奖第二名。现在他们正构思以连续剧模式制作一套同名电视节目,提供相关资讯,希望使更多人受惠。

  “我们这4年内(在四川)亲身接触过的个案,不超过6000宗……即使把我们在当地培训的500多个辅导员计算在内,我们最多也只接触到100万人。”杜永政皱眉算着,好像恨不得马上动身返回四川。

  目前,灾后心理辅导协会已培训了190名心理辅导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货柜车司机、顾问、演艺工作者等,轮流定期前往灾区探访。只要受灾地区死亡人数超过一万,而当地又缺乏心理辅导支援,他们便会出队。

  杜永政说,从其观察所得,近年越来越多的港人愿意跳出自己的安舒范围,到境外去做义工。他们不仅捐款,还走上前线亲身体会灾民的需要,这可说是本地义工文化的一个突破。

  “义工们从灾区回来后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改变,以前只是着重赚钱的,现在学会着重家人。”他表示,义工们千里迢迢前往灾区,舟车劳顿,还要自己掏钱支付旅费,看似单向的为别人付出,其实同时在丰富自己的生命。

编辑推荐:
{dede:field.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