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思考
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体上可以分为内部牵制、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内部控制的雏形———内部牵制。它是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这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雏形。第二阶段是内部控制的初步形成———控制系统。它是从职务分离、账户核对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逐渐演变成由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因素构成的控制系统。
该阶段的发展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各级管理人员不得不进行全面企业管理的探索。在泰罗等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经营管理者从内部牵制原则出发,尝试着从组织结构、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对其所属部门的人员及工作进行组织、制约和调节。第三阶段是内部控制的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
它是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要领,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第四阶段是目前最具权威的由美国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g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它提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营运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从以上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理解,可以发现内部控制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内容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