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漫话:以史明志 探访《望厦条约》签订地
中新社澳门7月5日电题:以史明志 探访《望厦条约》签订地
中新社记者 龙土有
谈起澳门佛教,不能不谈普济禅院;提起中华民族百年国耻,也不能不提这座位于望厦山的庙宇,因为在169年前,中美《望厦条约》就是在这座禅院的后花园签订的。
169年过去了,历史早已翻过了屈辱的那一页。一个雨后的清晨,记者走进普济禅院,感受到的,只有佛门圣地的那份宁静。雨后的花草鲜嫩欲滴,争奇斗艳,没想到在繁华澳门的闹市中,竟然还保留着这么一片净土,令人啧啧称奇。
普济禅院,俗称观音堂,位于澳门半岛的美副将大马路,是澳门最著名的古刹之一,与妈阁庙与莲峰庙并称为澳门三大古庙。在1992年,更被评为澳门八景之一。
普济禅院初建于元朝,是澳门现存最大及最古老的寺庙,具有典型的南方庙宇特色,主体建筑分为大雄宝殿、长寿佛殿和观音殿三重大殿,院后还有广阔幽深的后花园,是一座颇具规模的佛寺建筑群。
沿着门口宽阔的石阶缓步而上,“普济禅院”四个大字遒劲刚正,一副对联刻在石柱上:“贝叶传经西天竺境,莲花妙法南海观音”,饱含禅理,耐人寻味。
走进庙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历代著名艺术家米芾、董其昌、刘墉、章太炎、高剑父、关山月等人的书画诗文,悬挂于殿堂供游客观赏。
据介绍,关山月在1938年广州沦陷时,千里寻师赴澳门,住在普济禅院,跟高剑父大师学画达两年之久。禅院的后花园,还保留着关山月为该禅院原主持慧因法像题诗:逃奔国难病难忘,得佛奇缘庇客床;两载神灯齐弄墨,亦师亦友亦同窗。
然而,普济禅院之所以闻名遐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里是中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签署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国势日衰,列强觊觎。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以军事恫吓和外交说诈为手段,胁迫两广总督誓英在澳门望厦村(普济禅院座落在望厦村内)签订丧权辱国的中美《望厦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港口,扩大美领事裁判权。
百年后,禅院于石桌后方立一亭碑,记述此事,警示国人,莫忘国耻。碑文中说,普济禅院创于明天启间,院之东园广数亩,中置石案,道光二十四年中美订五口贸易章程三十四款,即于此石案签定,谓之“望厦条约”……
伫立在签约的小石桌旁,记者心潮起伏,感慨唏嘘。沉重的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史,就是从这张小小的石桌上开始的。
令人欣慰的是,澳门回归后,彻底打碎殖民的樊笼,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普济禅院也迎来了新生。记者在池塘里看到,小荷已露尖尖角,英姿勃发。似乎要告诉世人:屈辱已经过去,但历史不该遗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