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离岸专题

透视香港脸孔:繁华、疏离、刻板、勤奋…

  来香港之前,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大多来自香港电影。《重庆森林》里永远喧闹的重庆大厦,《新不了情》里狭窄却充满温情的油麻地庙街,《古惑仔》里人流如织的尖沙咀,当然还有数不尽的摩天高楼、五光十色的夜晚。香港就像一颗巨大的水晶球,散发着诡魅的光,诱惑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然而,隐藏在繁华背后真实的脸孔,或许只有当你真正走近她,才能窥知一二。

  在北京去往香港的飞机上,同行的友人问起我对香港的印象,思索良久却给不出个令自己满意的回答。于是这便成为我此行赴港最重要的课题。

  繁华

  繁华,是我在香港见到的最多的场景。鳞次栉比的巨楼直冲云霄,遮天蔽日;街道上电车、巴士、的士有如过江之鲫,汇流成河;店铺里商贾如云,货物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还有各旅游团浩浩荡荡,各种味道的语言漫天在飞。铜锣湾、旺角、尖沙咀、跑马地、中环、兰桂坊……这些地名无一不刺激着游客的神经,对于爱购物的人来说,香港是名符其实的天堂。你信也好,不信也罢,每年购物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就摆在那里,每年托亲戚朋友从香港购物的那么多人就在那里。

  香港的繁华,充满诱惑,也充满压迫感。作为亚洲国际大都会,香港过于快速的生活节奏有时会让人喘不过气。

  疏离

  香港却又是一座略显疏离的城市。这里住着无数吃着泡面、喝着咖啡的白领,外表光鲜却内心寂寞。在这个变化剧烈的弹丸之地,无数人承受着焦虑和压力。空间的狭小,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直接及不稳定。人际关系如同一张蜘蛛网,在如此环境中,不能伸展,无具弹性。速食化与快节奏,使得人际关系的建立变得简单、直接而又冰冷。

  来到香港,看到街上川流不息行色匆匆却面无表情的人群,让我联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电影《桃姐》,其中疏离的亲情令人咋舌。

  刻板

  这些天和香港人打交道的场合,难免会对其留下刻板的印象。来这里办事,一切都需要按规定来,有时候程序的繁琐和重复会让人火冒三丈。与内地相比,香港是一个不怎么讲人情的地方。或许是长期受西方文化影响,香港人在工作上是绝对地铁面无私、一视同仁。起初会感觉很不习惯,时间长了却会发现,香港只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人情。凡事按规章制度来,或许刻板,但也确保了严谨和效率。

  香港人讲实际,大家不会花精力在复杂的人际和客套上。

  勤奋

  在香港的小餐馆吃饭,服务员大多是中老年。在香港打的士,司机多是60岁以上,更见过一位78岁高龄的老人,依旧每天开9小时的车。活到老,工作到老,是香港人最真实的写照。

  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现在的规模与姿态,骨子里不变的是对于自己地域性的紧迫感与危机感。香港人是通过艰苦打拼才拥有现在的气象。所以,香港从年轻白领到年迈老人,都是以极快的生活节奏去打拼属于一份自己的事业。香港人这么勤奋,都是为了生活过得好一点。为了家人过好一点,便先打好这份工;希望其他人也能活得好一点时,便一起去当义工。

  自由

  “自由”是香港绕不开的关键词。来香港时日不多,但精神上的自由、经济上的自由、生活上的自由,令我感同身受。香港是贸易自由港,享受着免税的便利,这成为香港经济重要的竞争力;香港人思想开放,言论自由,回归15周年来,这种自由同样保持得相当成功。新任特首梁振英在就职演讲中也表示,将一如既往维护香港的民主与自由。

  然而,自由是把双刃剑。就新闻业来说,因为新闻自由,衍生出很多“狗仔队”和八卦杂志。这些刊物整天靠挖人隐私而活,煽腥色覆盖了多数版面,以致于公信力下降。这种现象也成为人们诟病香港文化衰弱的一大因素。

  香港是一个特别的城市。她的身体里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然而历经百余年沧桑,一举一动都折射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你越细看她,会觉得她越不像是中国。但若能真正体会,就会发现她其实是中国的另一张脸孔。(方晔云 2012年7月2日 写于香港皇后大道东 丽都酒店)

编辑推荐:
{dede:field.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