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投资合作

1到5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降1.9% 世界工厂忧思录

“2011年底以来中国使用外资金额连续6个月出现下降。2012年1~5月,外商投资新设企业9261家,同比下降12.2%,实际使用外资471亿美元,同比下降1.9%。”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如是表示。

王是在6月28日于深圳举行的“2012跨国公司中国峰会”上作上述发言的,官方数据显示,到今年5月底,中国已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4.8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1.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吸引外资国,但中国吸收外资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

在自2011年底以来连续6个月中国使用外资金额连续下降的趋势的背后,还伴随着拥有全球最多外汇储备的中国新的外资政策,以及引起业界关注的“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形成的冲击。

未来中国吸引外资还会高速增长么?

“廉价中国已经终结,消费中国已经开启,这个方向越来越清晰。”毕马威华南区首席合伙人龚永德表示,但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对世界投资的调查报告显示,2011~2013年期间,中国还是跨国公司的第一选择。

龚永德就认为,中国和国际跨国公司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些调整:一方面,中国正在全面反思其对外资的开放政策,如是否要引入新的许可制度或技术转让新条例;另外一方面,一些跨国公司也不再将中国视为它们唯一的增长来源地,开始将目光投向其它新兴经济体。

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

“我们过去都是承接低端产业的转移,现在却已经出现了高端产业的回迁到发达国家。”深圳市企业联合会会长刘应力已经注意到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趋势的存在。

2011年,福特汽车公司宣布把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汽车配套产品供应商德国大陆集团也宣布,将在美国投资大约5亿美元兴建一座工厂,为美国市场生产轿车和卡车轮胎配套产品。

不仅如此,连咖啡连锁店星巴克也开始把其陶瓷杯的制造从中国转回美国中西部。

对于该现象,美国波士顿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在2011年5月发布的《美国制造业归来》报告指出,中美生产成本差距缩小,未来五年在美国制造的产品,生产成本将只比中国大陆沿海城市略高5%到10%,成本缩小的同时,美国的生产率却超过中国大陆。

另外,在欧美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为增强经济活力,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制造业回归。为此,美国还专门签署制造业促进法案,帮助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随着美国一系列重振制造业的政策刺激,2012年5月道琼斯工业指数达到4年来最高指数,平均上升了66点。

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例,部分美资企业从中国大陆回流到美国,“中国制造”遭受挑战。

“随着经济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布局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当在母国进行生产要素配置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时,跨国公司便对原有的资本布局进行调整,从而出现了制造业回流的现

象。可以说,制造业回流是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发展的结果。”黄国祥这样指出。

黄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其认为制造业回流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在进行资本全球化的再次布局,其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世界工厂’模式曾经为中国解决就业、发展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时至今日,我们必须意识到它在逐渐走向终结。”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贾根良提出了其自己的看法。

其认为“在专利、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庞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条件,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可以互为市场,有利于培育新兴的、高端的产业,自己做大做强以后,再参与世界竞争。唯有如此,才能突破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这也是美国崛起的基本经验”。

“许多跨国公司发现在华的经营环境日益艰难,它们普遍都有一个看法: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廉价的产品制造和服务外包的国家了。”本报获得的毕马威所做的调研报告《跨国公司--未来的“中国之路”》提出一个问题--“廉价中国”时代是否终结?

“跨国公司正在寻求更接近本国市场、交货周期更短的制造地,因为这可以节省成本。例如,北非便受到青睐,因为它临近欧洲,拥有低廉的劳动力,且大多数国家与欧洲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上述调研报告显示,这也不能说明中国将告别“世界工厂”时代。

“首先,中国是不容易被替代的:中国的年出口额(190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其他亚洲新兴市场年出口额的综合(20000亿美元),更是北非的12倍。”毕马威认为,除此之外,中国某些大型的集装箱港口的吞吐量要远远大于竞争对手的国家总吞吐量,如印度或者越南。

中国投资环境仍具综合优势

如果说制造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回流,外资对中国的投资热情存在下降,这种情况何以发生?

在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看来,稳定的宏观环境带来了汇率升值和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旦其上升幅度超过生产效率的提高,相对竞争力就会下降。

“我们对约900家中外企业两次调查显示,过去5年我国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劳动力、土地、水、电等)明显下降,但一些新的成本优势(如交通、电信、产业配套等)逐步提升,且劳动力素质、市场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政府服务等因素明显改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如是表示。

其认为,与其它经济体,尤其是与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投资环境仍具有较为突出的综合优势。

以马士基航运为例,其拥有600艘轮船,业务覆盖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作为制造中心的崛起过程中,马士基航运获得巨大利益:中国占其航运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其长江沿线内陆省市的业务量甚至超过其在部分欧洲国家的业务。

“我们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将继续担任全球贸易的发动机。但成本的上升让中国面临挑战。我们的全球战略就是中国战略,中国作为制造基地的作用显然发生了改变,我们也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需要对市场增长更为谨慎。我们要降低船舶制造量,并认真规划部署地点。”马士基航运北亚区首席执行官Tim Smith已注意到中国的变化。

“华南市场已具备发达市场的雏形。目前华南市场增长率约为1.5%-3.5%,而华北和内陆省份市场则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他说。

从长期来看,中国内需的扩大将会驱动马士基航运业务发展。Smith表示:“中国经济的变化为我们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目前,多数进口的商品都是散装、低质量的产品。但是,如果中国要进口更多的葡萄酒,就需要更高质量的服务。”

这就是中国生产要素改变带给跨国公司的调整和机遇。而事实上,马士基航运只是中国目前外资现状的一个典型缩影。

“令人乐观的是,中国志在也正努力通过投资资本设备(替代资本)或学习新型生产技术(如精密制造)节约成本。一些跨国公司期望,中国制造商能够在两至三年内保持价格稳定,甚至再次降低价格。这样,中国制造业将能够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毕马威通过调研后表示,中国制造业要想获得成功,政府支持必不可少。

“某些跨国公司提议政府帮助小型制造商进一步迁移内陆或者投入更多教育经费培育创新能力。政府也可以鼓励跨国公司协助中国的合作伙伴从海外引入最佳操作模式,包括就节约能源或设置生产线提供建议。”龚永德表示。

5年内中国货物进口总规模将超过10万亿美元

“随着‘廉价中国’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消费中国’。中国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只要持续推动改革,经济发展将更加均衡,即经济发展更多依赖于消费,而非投资。届时,跨国公司也会逐渐将中国视为消费市场。”捷成洋行集团董事总经理海宁如此表示。

2009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对500家在华外国企业问卷调查显示,在后危机时期跨国公司在华战略中,“大力开拓本土市场、提升在华产业的技术水平、扩大对中国制造业投资”位列前三。

未来这些企业对中国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根据2012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94家中外企业调研显示,这些企业未来战略对中国的定位排名依次为重要的市场、重要的研发基地、重要的出口基地、高端制造基地、区域总部所在地、重要的服务活动基地、成品组装基地、低成本的制造基地、重要的零部件生产基地以及融资的重要来源地。

“2010年中国进口额居世界第二,2011年贸易顺差连续3年减少,贸易顺差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超过10%下降到2.8%。预计2011-2015年进口额年均增长可高达27%,快于出口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卢中原认为,中国内需扩大让国内市场潜力释放以及中国持续开放的政策,也带给了世界机遇。与此同时,中国也顺应比较优势变化,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满足企业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

“赋予内外资平等地位、加强政策透明度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在论坛期间,不少跨国公司期望中国能够改善外资投资环境。

“根据我们的调研,100家中外企业对改善我国投资环境的建议,排在首位的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其后依次为继续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生活便利性,降低生活成本;改进行政管理效率,坚持扩大内需战略,规范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卢中原表示。

其还指出,这些企业还期望中国对扩大就业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促进农民工在就业地稳定居住;增加土地供给,降低用地成本;加强国际合作,改善外部环境以及提升企业对外投资的自由度等。

“今后5年,中国货物进口总规模将超过10万亿美元。这将为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广阔市场。”商务部副部长王超表示。

其希望跨国公司加强与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合作,加大对中国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与此同时,其亦指出,促进产业链向西部地区延伸是当前和下一阶段中国对外开放重点之一,因此希望跨国公司抓住中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遇。

编辑推荐:
{dede:field.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