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香港资讯

香港人口老龄化态势严峻 :老有所养,谁来养?

  老龄化形势严峻

  老人院应“公私兼顾”

  在香港街头,人们经常会看到年纪很大的老人在工作:在餐厅里,60多岁的老人和小伙子一样,身着工作服在餐桌间忙碌;在出租车驾驶室里,经常会看到满头银发的老年人。上下班高峰时,香港地铁里头发花白、西装笔挺的老人与年轻人一样步履匆匆。“尽量养活自己,少给家人增添负担”,这是许多年迈却依然在工作的老人无奈又坚定的选择。

  等到这些老人不能工作了,会怎样?

  前不久热映的香港电影《桃姐》,反映香港老人院生活的片段让人难忘。当片中一群老人机械地张着嘴巴,护工挨个喂饭过去的场景出现,许多观众唏嘘不已。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香港也不例外。日前,香港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发表首份报告书,香港人口将面临老化和人力供求失衡,总劳动人口预计至2029年仅为349万人,即每名在职人口需抚养1.25个非劳动人口。

  在香港,社会养老机构人满为患。目前,老人院总数700多家,约八成是私人经营。香港地小人多,若想入住政府的老人院则需排位,无法得知要等多久。为了尽快让家中老人住进政府提供的宿位,子女须被迫签署俗称“衰仔纸”的《不供养父母证明书》。“把老人送去养老院的家人很多是迫不得已,有经济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因素。”研究人口老化的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黄何明雄说,“这种做法令子女在心理上很难受。”

  而私营老人院的经营压力也很大。“租楼很贵,物价又涨得快,员工工资又要涨。”杏林老人院的黄女士说,“私营老人院没有政府的津贴,维持很辛苦。”有私营业者表示,长此下去,私营老人院越来越少,到时候会有很多老人“无处容身”“处境凄惨”。

  有专家表示,不仅是居住的问题,还有就医的问题。“高龄人口剧增,对长者服务及公共医疗带来极大挑战,必须做好准备。”

  “活化”专家退休群

  提倡孝道鼓励生育

  弹丸之地的香港,年轻人为生存打拼,老年人无人陪伴,每天吃早茶的地方,放眼望去基本都是“银发一族”。从早上坐到中午,打发时光。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香港65岁以上的人口预计会从目前约90万急升至2030年的210万,届时65岁以上的人口将达至整体人口的1/4。85岁或以上的老人将会是现时的3倍。

  数字很残酷。正所谓未雨绸缪,特区政府该怎么做?

  特区政府表示,希望提倡孝道来防止人口老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对此,有专家呼吁,政府在提倡以孝养老的同时,更应该多开方便之门,增加优惠券给照顾老人的家庭,减轻有老人家庭的负担。特别是对需要长期照顾的患病老人,不能低估他们的家人在体力、金钱及精神上所需要的承担。“政府需要就社区支援和医疗融资做长远和可持续的规划”。

  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香港目前的总生育率只有0.9%,处于世界偏低水平,不少夫妇选择不生育或者少生孩子。与1981年相比,结婚年龄和妇女生第一个婴儿的年龄平均数延迟了5岁。“解决人口老化的方法还需要提高本土妇女生育率。”黄何明雄说,政府应提供便利,例如可以增设日间照料机构及托儿所,照料老人及儿童,减轻职业女性负担。

  《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进度报告书》认为,由于人口老化,人力供应失衡,“我们必须补充本港的就业年龄人口”。报告书提出10方面建议,包括增加本地劳动人口,提高退休年龄、鼓励本地及新移民女性就业等。

  其中,“提高退休年龄”一项建议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有专家表示,延长退休年龄可以令金融业、通讯业等受惠,因为这些工作需要较有管理经验的人士担任,也较少需要体力劳动,对一些建造业、护理等行业帮助不大。

  “现在众多拥有专业知识的退休人士,只在社区浮游而无用武之地,政府可以‘活化’退休群,让他们继续贡献社区。”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理事会成员黎鉴棠出谋划策。

  其实,不仅是香港,老龄化问题也需要引起内地社会足够的警惕和重视,并且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未来,我们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本报记者 徐 蕾)

编辑推荐:
{dede:field.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