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
香港红十字会在1950年成立。本着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七大基本原则,即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服务香港有需要的人。在香港,红十字标志的使用,受《日内瓦公约》和《香港红十字会条例》(香港法例第1129章)所保护。香港较少天灾发生,所以香港红十字会的志愿工作,大多围绕急救服务、关怀老弱、健康推广和人道法推广等为主。而当世界各地发生天灾时,香港红十字会也会向香港市民筹款和派遣志愿人员到灾区救灾。较近期的,是在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後,香港红十字会向市民和商业机构等,共筹得港币6.2亿元作救灾和灾後重建的用途。
历史
在香港红十字会成立之初,由于香港是英国殖民地的关系,故当时是以英国红十字会海外分会的名义成立的。而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後,则改为中国红十字会之下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分会,日常运作绝大部分都是独立运作。
赞助人及执事委员
2005年9月生效
赞助人∶曾荫权,行政长官
副赞助人∶邵逸夫、董赵洪娉 (董赵洪娉曾任会长)
会长∶曾鲍笑薇,行政长官夫人
主席∶杨铁梁爵士
辖下部门
青年及义工事务部
医护服务部
国际及赈灾服务部
特殊教育及复康服务
输血服务
其中,输血服务与医院管理局一同营办输血服务中心,医院管理局透过拨款维持输血服务中心的日常开支。
青年及义工事务部
制服团队
香港红十字会制服团队分为少年团、青年团、成人团、耆英团四种。截至2006年3月,香港红十字会共有79队少年团、247队青年团以及23队成人团。第一团青年团为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的团队,在1956年成立。而第一团成人团则在1976年成立。少年团、青年团和成人团,依不同地域,分由五个总部管理∶港岛总部、东九龙总部、西九龙总部、新界东总部、新界西总部。每个总部之内,再细分各区,由全职和义务职员负责统筹团队活动。由1999年的学年起,香港红十字会与香港教育学院推行「红十字领袖训练计划」活动,在香港教育学院成立首个制服团队。其後在2001年至2004年的学年间,香港红十字会与香港浸会大学合办红十字领袖训练计划。
成人义工队
成人义工队是香港红十字会另一种志愿服务的队伍,但不设制服。成人义工队也是一个途径,让热心人士参与义务及人道工作。
特殊教育及复康服务部
特殊学校
雅丽珊郡主红十字会学校 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pas/pas-web/public_html/index.htm(观塘茶果岭)
甘乃迪中心 http://www.jfk.edu.hk/ (薄扶林沙湾)
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 http://www.mts.edu.hk/(黄大仙牛池湾)
香港红十字会医院学校 http://www.hkrchs.edu.hk/(共20间,分布于各医院内)(其中三间专为精神科病童提供服务)
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根德公爵夫人儿童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玛丽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玛丽医院红十字会学校精神科
九龙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伊利沙伯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明爱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油麻地儿童精神科中心红十字会学校
基督教联合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基督教联合医院红十字会学校精神科
玛嘉烈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广华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仁济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屯门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北区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威尔斯亲王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将军澳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红十字会学校精神科
葵涌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中度弱智人士宿舍
香港红十字会顺利宿舍(观塘顺利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