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看病:小病去私家诊所,大病去公立医院
“我们是小病看私家诊所,大病去公立医院”,说起怎么看病,家住湾仔的黄女士用一句话概括。香港公立医疗系统由41家公立医院、48家专科门诊诊疗所及74家普通科门诊诊疗所组成,为市民提供了30%的基层医疗服务,以及90%的住院及专科医疗服务。
公立医院不直接接收非急诊病人,患者只有通过普通科门诊或私人诊所转介才能到公立医院看专科医生,转介轮候时间通常数星期。
“平时上班都很忙,很难请假,公立医院的队‘排不起’”,黄女士说,但是需要住院的都去公立医院。去年孩子出生,黄女士去的就是公立医院——玛丽医院。“公立医院的医疗水平、护理服务都不错”,黄女士说,在公立医院住院有政府补贴,只有一些象征性收费,去私家医院住院负担不起。
黄女士住了5天院,所有费用就是550港元。除去入院费50港元,每天只需花100港元,包含了医生诊症、化验、护理、药物、床位、一日三餐等所有费用。
在香港,市民均可享受“平均公众病房服务费用”补贴,每人每天的住院成本是3600港元,但患者只需支付100港元,其余由特区政府补贴。“即使是大手术,让有香港‘换肝之父’美誉的著名外科医生范上达做肝移植,10天下来,也是1000元全包。换了去私家医院做,至少几百万”,一位医生如是说。
全民共享的优质医疗服务,来自于政府每年约为总医疗开支90%以上的医疗补贴。2008年特区政府向公立医疗系统直接拨款326亿港元,这一投入相当于当年香港GDP的2%,其中约80%用于支付医生等员工薪酬,7%为统一采购药品开支,5%用于医疗用品及设备。
“在香港,每个人,无论是谁,都不会因为没钱看不了病”,医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说。香港的一切公立医疗服务由医院管理局提供。“从前香港也有‘看病难’,后来医管局实施统一管理,让市民去任何一家医院看病都有信心”,胡定旭说。
高度透明的投诉监督机制保证香港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每家医院都设有专人接受患者投诉。若患者不满意,可向公众投诉委员会上诉。
正如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所言,在医管局的努力下,香港公共医疗服务的效率、效益和可负担程度,都在国际上享负盛名,为人所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