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财政制度看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史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学研究方面可谓独辟蹊径,他讲究以大历史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认为任何结果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其产生的渊源。对于中国建国前所出现的历史形态,黄先生主张从明代历史中去寻找原因,因此,他对明代历史研究颇深,一直期望从明代遗迹中寻找造成中国近代百年衰败的历史足迹。《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品,作为一位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历史学者,他的作品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其中所剖析的深刻问题却意义重大。
我本非历史研究工作者,对于历史问题只是浅尝辄止,但期望收到些许以史为鉴的效果,其中明代的财政制度,使我在曲弯环绕中想到了对于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些许借鉴意义,因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不乏妄断臆想之处。
首先来简单说一说明代的财政制度,我只提出与本文主题有关的部分,并不代表全部。
明王朝的官僚组织结构体系十分发达,其运转类似一部庞大的机器,其本意虽然为好,但不乏许多在现在看来不尽人意之处。以一个组织中最大的问题财政来看,明朝的财政收入全部来自于基层千千万万的小自耕农,政府通过向这些自耕农的直接征税来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与唐宋帝国不同的是,明代在国家高层与底层纳税者之间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执行机构——中层。为了防止出现以往朝代在纳税方面对于农民的的层层盘剥,大明朝廷尽可能减少税赋从纳税人手中到使用人手中的转运环节。明代的中层官员只是根据国家总的税赋,将应征总额层层分解到各个农户身上,而让最基层的县乡政府将本地税款运到需求之地。打个比方,明代末年杨焘统领军队在辽东抵抗满蒙军队,他所在军队的给养来自全国除贵州之外的所有地方,而另一个方面,一个县的税粮有可能被指派运到全国的几十个地方,包括中央皇室、战事发生地、防洪赈灾地等等。这样,国家的中层机构,主要是京官集团,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会计机构,而且是非常庞大的会计机构。既然所有的活动不用中层去做,他们只是进行会计结算,那么他们也必然没有动力去解决在运输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如通讯、交通等等,而作为承担具体运输任务的地方集团甚至纳税人,他们基于地方利益,也没有动力去完善此类技术问题,更何况每年运输的目的地也不一定相同。
这种制度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效率非常低的,可当时在抑制官员对于税粮的层层盘剥与加码上却是十分有效的,但其造成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寓的,最受拖累的就是应对战争的考验,前方官兵因军粮补给不畅造成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
其实,这只是明王朝中央集权化的一个个例,其他方面也同样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终明一朝,中国在经济政治上全面落后于西方,此时西方已经开始了宗教运动、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而明代的制度始于洪武,历经明清两代,我国正是在明代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最终形成了清王朝的覆灭。
在这里我想引用的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中层机构职能的不完善,只靠高层与基层的接触去完成目标,常常会造成混乱。而我们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家经常会犯类似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