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报道

保增长须多管齐下 亟待改革加速

一季度CPI回升,GDP则大幅放缓至8.1%,投资率和工业增加值都有明显回落,这与笔者此前预测基本相符: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危险是滞胀,继续拉响“保增长”警报。

一季度GDP增速为8.1%,说明宏观经济有“断崖式”下跌迹象,据笔者一季度时在各地考察了解到的情况,沿淮地区普遍存在实体经济不振现象,而西部地区虽有惯性增长,但由于高铁开工率不足,基建资金不到位,也存在经济下滑迹象。

为应对经济下滑,各商业银行已在3月增加了信贷投放,3月贷款增量超过万亿元。但实践证明,单纯增加货币供应的策略已经遭遇实体经济承接力不足的困境,前两个月,银行贷款部门“门可罗雀”,3月贷款虽然猛增,企业投资率却没有增长。仔细分析,大量贷款其实是票据,而这些短期贷款没有全部进入实体经济,大量渗透到了虚拟金融市场,反而刺激了物价。

因此保增长必须多管齐下,当前最需要的是发出“改革加速”信号,包括金融体制改革和税收的改革,国家优质资源要向民营经济倾斜,对民营经济的管制要松绑,让市场恢复信心。

我们看到3月两会结束后,通过加快改革来保增长的信号不断发出,最典型的就是国务院决定在温州实行金融改革试点。

有人认为温州金改与此前规定并没有突破,在此我要强调:不能简单地看条文,重点要看改革出台的背景,以及它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深远影响。

温州金融改革的大背景有两个:一是适度地“国退民进”,要在关键经济领域对民营经济降低准入门槛,尤其是一向对民营经济防范甚严的金融领域;二是打破国有金融业的高度垄断,让信贷资源更多由“市场”分配。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次温州金改12条中并没有明确地规定民营企业可以独自或控股开办村镇银行。这使人联想到原先“村镇银行必须由国有银行发起,并占20%股权”(实际是保证国有银行控股)的规定仍然有效。但我以为,关键在于改革推出的时机以及背后反映出的决心。

如果改革的目的明确,改革的细则稍微模糊一点,更有利于实践者大胆创新。至于目前媒体上争论激烈的“国有银行是否垄断”的问题,更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尤其是不能按“教条”来解读。打破国有银行高度垄断的金融体制是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前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但真正的“打破”,唯有民营经济介入。而这一点恰恰是改革的深水区,是利益集团最忌讳的关键点。提出打破垄断,言词似乎激烈了一点,但唯有此,才能让各方警醒,让改革者胆子更大。由此判断,温州试点仅仅是起步,随后各地区、各领域的改革都将得到推进。这才是温州金融体制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

改革要稳步推进,但有些改革却等不得,比如税收改革。经济急剧减速,说明政策需要立即调整。既然实践已经证明货币放松作用不大,而且具有副作用,那就要考虑减税。当前急需为企业减负,为实体经济减负,银行要让利,国家也要“让利”。

目前,不仅民营企业生存艰难,国有企业利润率也在大幅下滑,高税负不仅是高负担,而且不可持续。按照经济规律:高税负国家实行减税政策对经济的直接刺激作用极大,一旦税收政策考虑“放水养鱼”,见效极快。

与税收改革一样重要的,还包括房地产政策的微调,当前必须考虑采取坚决措施降低全社会房地产企业的库存量——目前如此大的库存,将延缓经济复苏时间——因此要出台有利于降低库存的临时政策,让房价短期内见底。

笔者一直以为,房地产业处于急速降温的过程时,宏观经济不可能好转,唯有房地产也见底复苏,才能带动宏观经济的复苏。在此笔者建议:各地应该出台办法,对库存较大的房地产企业不容许其新盘销售,逼迫其降价销售,同时国家对房价下跌较大的地区和房地产企业实行“两限”微调,鼓励“刚需”释放。

经济下滑加速似乎是件坏事,但对中国经济来说未尝不是好事,因为导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政策面偏紧,适度放松立即可以使之改观。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公布,就已经向我们发出了这样的信号。(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

编辑推荐:
{dede:field.title/}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