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报道

江苏拟4年投入650亿再建苏北

时隔7年,江苏省近日再次召开全省苏北工作会议。

江苏区域发展较不平衡,由南向北经济呈现阶梯式,其中苏南5市经济远超苏北5市。江苏从1984年开始就致力于省内区域的协调发展,目前苏北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连续6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作为江苏未来新的经济增长极,苏北有重要战略意义。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对苏北的帮扶仍要坚持,力度不仅不能下降,反而还要加大。

按照整体规划,到2015年,苏北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具体目标包括: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东部沿海省份平均水平、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八大扶持政策

在本次会议上,江苏提出将着力推进“六大行动”,并在扶持政策、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加大对苏北5市的支持力度。

“六大行动”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南北合作共建、民生幸福工程以及新一轮扶贫开发。

为此,在以往支持苏北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基础上,江苏同时又祭出了8个方面的扶持政策。

“主要在于重点推动苏南、苏北共建园区、促进扶贫重点县发展、扩大外贸出口、加强领军人队伍建设等方面,再次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省苏北办人士告诉记者。

同时,之前历史上出台的一些即将到期的扶持政策,将继续沿用至2015年,而一些省级专项资金将对苏北施行差别化管理、定比例安排。

政策规定,对苏北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将重点支持,并逐步提高省级科技计划投向苏北的资金比例。

为支持企业在苏北建立研发中心,新政策还规定:对落户苏北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

宿迁的一位县委书记认为,这次提出对苏北实施的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不要求地方配套资金,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本报从省财政厅获悉,今后4年内,省财政为落实加快苏北全面小康的建设,预计新增投入104亿元,同时,省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预计达到553亿元。其中,省级专项引导资金要实行分区域项目准入门槛,向苏北倾斜,专用于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提振苏北

区域内发展程度不均,是江苏经济较显著的一个特点。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农村工业化和外向型经济助推苏南实现了全面小康,新世纪以来实施的沿江发展战略实现了苏中崛起,而苏北却一直是江苏的短板。

江苏省于1984年就开始提出“加快发展苏北,积极提高苏南”的战略方针。

本报记者从省苏北办获悉,近7年来,江苏累计向苏北转移500万以上项目12282个、总投资8405亿元;省级支持苏北发展专项资金累计达到400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23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苏北5市的党政主要领导,均从省级机关或苏南地区调任的,大多有过执政发达地区的领导经验。

而当前苏北正成为江苏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统计显示,苏北5市的经济近年呈快速发展的局面,连续6年主要8大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GDP在2011年首次超过1万亿,是2005年的3倍,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千亿,是2005年的近7倍。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的监测,苏北人均GDP在2011年达到了36040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57元。到2010年,苏北连云港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苏南镇江已处于同一水准。

罗志军称这一成就是“多年期盼的重大突破。”

“在苏北5市,部分新兴产业水平不比苏南低,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竞争力”,罗志军在发言中表示。

近年来,省内不断有声音指出:对苏北的帮扶是不是要重新考虑?

“这次会上,罗书记说了不到3分钟,就先提出了这个话题,后面又重新再细说,应是要求思想上对苏北的帮扶不能松懈”,盐城市的一位县长这样向记者表示他的理解。

省长李学勇指出,部分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现象仍比较突出,与新农村建设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支持的苏北的发展“不能松、力度更不能减弱。”

李学勇认为,苏北要实现更高更好水平的发展,其根本战略是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要提速。

从此次江苏省所确定的小康指标来看,当下苏北的发展主要差距已非经济指标了。

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告诉本报,从目前经济发展的程度来看,尤其是二三产业占GDP比重、R&D经费占GDP比重、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等三个指标完成难度较大。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应该是我们在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一个表现”,连云港一位县委书记告诉记者,如何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增加,确实是个难题。

编辑推荐:
{dede:field.title/}